
封面照片由 sinple 提供
建于19世纪末的铁塔——埃菲尔铁塔,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地标,更是“摄影这一表达媒介不断选择的拍摄对象”。从早期的银版摄影到数字摄影,再到〈Instagram〉的时代,其影像魅力跨越了世纪,在视觉文化中延续至今。
本次内容将从摄影史、建筑美学以及媒体演变的角度,解析为何埃菲尔铁塔会成为如此“被拍摄”的对象。

照片由 Okamoto Keitaro 提供
伴随工业革命诞生的“被拍摄之塔”
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的埃菲尔铁塔,是世界上首个以铁这种现代材料建造的超高建筑,其设计从一开始就具备“为拍摄而生”的视觉特性。

照片由 22kengin22 提供
塔的细节中蕴含的节奏感结构,能够创造光影效果,与当时快速发展的摄影技术(尤其是玻璃干板和明胶干板)完美契合,成为建筑摄影的典范并传播至世界各地。
许多摄影师将埃菲尔铁塔作为象征“现代”的拍摄对象,这既是对技术革新的证明,也是对城市美学的赞颂。
埃菲尔铁塔被持续选择的视觉原因
这座塔作为视觉艺术的拍摄对象长期受到青睐的原因,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显眼。其上升的铁骨结构、与天际线的和谐、以及光线随时间变化的质感等因素,都是关键。
埃菲尔铁塔本身就是“结构即艺术”,通过几何构造与自然光的相互作用,摄影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画面构图捕捉到它不断变化的新面貌。

照片由 Ryuji Azuma 提供
尤其是夜晚的灯光秀,被称为“人工光的雕塑”,是一种视觉盛宴。在视觉文化中,拍摄埃菲尔铁塔不仅仅是记录,更是对观者审美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挑战。
社交媒体时代的埃菲尔铁塔“再语境化”
在现代,埃菲尔铁塔已超越了单纯作为旅游纪念照的对象,成为了自我表达的画布。它既是拍摄对象,也是创作者“世界观”的投射舞台。在数千万张照片中,拍摄者的文化身份与故事性得以浮现。
在当代视觉媒体中,埃菲尔铁塔成为了“作为拍摄对象本身即具有信息传递性”的独特存在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