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封面照片由 リク 提供
顆粒的粗糙感,承載著記憶的溫度。對於熱愛膠片時代質感的創作者而言,「膠片顆粒」並非僅僅是一種裝飾。
這次,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編輯再現這種獨特的質感與深度,並深入了解膠片顆粒的再現手法與表現魅力。
顆粒編織的類比觸感
在攝影中,膠片顆粒並非單純的雜訊,而是一種「有機的質感」。在類比膠片中,顆粒的大小與密度會隨感光度(ISO)而變化,從平滑的高光到粗糙的陰影,為每個階調帶來不同的印象。

照片由 しずか 提供
這種物理特性在視覺與心理層面上,為照片增添了深度與懷舊感,成為許多攝影師為單調數位影像注入“溫度”的表現手法。理解這種“顆粒的本質”是再現的第一步。
讓顆粒融入照片的一部分
在再現膠片顆粒感時,關鍵不在於“添加顆粒”,而是“用顆粒構成照片”。不要在整個畫面均勻地覆蓋顆粒,而是根據色調調整顆粒的粗細與清晰度,讓暗部粗糙、亮部平滑,創造自然的階調差異。

照片由 aoi 提供
不僅要注意顆粒的大小與濃度,還需關注照片本身的銳度與對比度。特別是在暗部,顆粒容易顯得突兀,因此需要進行微調。無論使用何種編輯工具,重點在於平衡“顆粒密度”與“照片解析度”,讓顆粒成為照片質感的一部分,而非單純的效果。
情感的創意應用
顆粒不僅是視覺效果,更是為照片“敘事”增添深度的表現手法。例如,降低曝光並突顯粗糙顆粒,可以強調孤獨感或鄉愁;相反地,使用細膩柔和的顆粒包裹光線,則能營造安心感與懷舊氛圍。

照片由 makitomo15 提供
僅僅改變顆粒的種類(粗細、密度、色調),就能為相同構圖的照片賦予完全不同的情感層次。無論是使用手機編輯應用還是專業軟體,傾聽“顆粒的聲音”,將其作為靈感與創意的工具,探索屬於自己的表現方式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