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gazine
2025.10.06

追溯散焦美學與演變:攝影中「ボケ」的故事 | Knowledge #356

2025-10-bokeh-history-pinhole-origin-cover-image

Cover photo by yNAK

19世紀,攝影技術在歐洲蓬勃發展,並傳入日本,「ピンボケ」一詞由此誕生。其語源結合了荷蘭語「brandpunt(焦點)」與日語「ぼける(模糊)」而成。

如今,隨著智慧型手機與高性能相機的普及,「ボケ」不再僅僅是失敗的象徵,而是帶有創造性意圖的表現手法。本次將從「ピンボケ」的語源出發,探索「ボケ」作為攝影表現形式的演變,以及如何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。

2025-10-bokeh-history-pinhole-origin-image-2

Photo by つばさ製作所

「ピンボケ」的語源:荷蘭語與日語的交匯

「ピンボケ」這個詞源自荷蘭語「brandpunt(焦點)」的「ピント」,以及日語「ぼける(模糊)」的結合。在攝影技術傳入日本的早期,通過荷蘭學習攝影技術的日本,逐漸將「ピント」與「ぼけ」結合,形成了這一詞彙。

自明治時期以來,隨著鏡頭設計的進步,「對焦」成為攝影的基礎,而「ピンボケ」則作為對焦失敗的表現,逐漸成為日常用語。

昇華為藝術表現的「ボケ」文化

最初,「ボケ」被視為失敗的象徵,但其與繪畫技法「Flou(模糊)」相似的曖昧性,逐漸受到美學價值的關注。

2025-10-bokeh-history-pinhole-origin-image-7

Photo by テル

特別是在日本,「柔化背景」的技法得到了獨特的發展,「ボケ味」這一表現也逐漸普及。像尼康的DC鏡頭這樣,能夠有意控制散焦的技術也相繼出現,極大地拓展了攝影表現的可能性。

散焦:失敗還是演出?

散焦的量與質受光圈、焦距、拍攝距離三個要素的影響。縮小F值、靠近被攝物或使用長焦鏡頭,都能創造出美麗的背景散焦。此外,圓形光圈與像差控制的細節,也能帶來更柔和的效果。

2025-10-bokeh-history-pinhole-origin-image-12

Photo by S.Yasu Photo

對於初學者,建議嘗試「靠近被攝物」。從日常生活中開始,嘗試拍攝時注意背景與主體的距離感。

cizucu app icon

cizucu | 社群圖庫應用

想透過應用輕鬆掌握最新資訊嗎?

下載